渍菜白肉火锅
来源:网友分享关注热度(1231)火锅古时叫“暖锅”,是一种烹调用具,引申为菜名,是我国比较古老的一种传统风味名菜。在严寒的冬令季节,或于饭店迎朋会友,或在家中聚亲自宴,围桌就锅而食,室外朔风凛冽,屋内热气萦身,随美味之入口,增宾朋之情谊,气氛热烈,其乐融融,口心皆畅,风味独具。
▽渍菜白肉火锅历史渊源(文化内涵)
火锅在我国兴盛起来,是在十八世纪末叶,史书记载,它是清朝宫廷中冬季常用佳肴之一。乾隆皇帝曾多次巡幸江南诸省,因他喜欢边吃火锅边饮酒作诗,故所到之处都为他和随行的大臣贡奉火锅,致使当时无论宫中还是外府官衙,火锅一菜均极盛行,是官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名菜。
尤其是乾隆驾崩、新帝登基的嘉庆元年,文武百官进宫拜贺时宫中摆“千臾宴”大宴群臣,皇帝亦临席受贺。席面上,除有其他菜肴外,主要以火锅宴请朝臣耆宿,据传那次宴席共摆列了1550多只火锅。
成为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火锅宴,由此可见此菜之名贵与受人欢迎,此后火锅逐渐盛行于坊肆饭馆与民间百姓。但食法各有所异,吉林火锅则发展为渍菜白肉火锅。
▽渍菜白肉火锅地域特点(产品特色)
渍菜白肉火锅作为吉林独特风味,其特点有三:一是火锅容量之大,用料品种之多,肉美汤鲜,均居火锅之冠;二是肉片极薄,入锅即熟,汤鲜肉嫩,香美异常;三是食后以余汤煮水饺或面条,味道尤佳。
其加工食用方法是:第一步先将熟猪肥瘦相间的五花肉,切得片薄如纸,同时将里脊肉、牛肉、羊肉、大虾、熟鸡肉、水发海参、虎肉(油炸过的熟猪五花肉)等均切成薄片,逐样分碟码好,泡好的粉丝、切得极细的渍菜(酸菜)、切成两半的鲜蟹及蛎黄分装碟内,再将水发海米、榛蘑、黄花菜(金针菜)摆成花朵图案盛于一碟,同时上桌;第二步是备好调料,有芝麻酱、辣椒油、韭菜花、蒜米、姜米腐乳、虾油、葱丝、芥末、香菜、香椿、绍酒、味精、精盐等分装小碗内上桌,吃时由个人任选自配;第三步将火锅添满骨汤,引火烧锅(传统方法是加烧木炭,现市场有电加热火锅供应),至汤滚沸,置于餐桌中心位置,将蟹、虾仁、蛎黄等海鲜先行入锅,待汤重沸时,即可将肉片、渍菜等随吃随下入锅内,片刻即可捞出,蘸以小碗内自配的调料而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