刀切
来源:网友分享关注热度(1305)呼和浩特市有一种点心,取名“刀切”。它已有百年以上的生产历史,是当地的名点,区内外独一无二,远近闻名。
▽刀切历史渊源(文化内涵)
最初的刀切是做为茶点出现的,历史上呼和浩特就是蒙、回、满等少数民族集居的地方,蒙古等少数民族历来就习惯于饮茶,从内地移居来的汉族,也逐步养成了喝茶的习惯。
过去喝茶总要摆上点心边喝边吃,“刀切”作为茶点就成了茶桌、茶馆常备之物了。据传说:慈禧太后在未入宫前,曾随其父惠征在呼市居住过,惠征于道光二十九年(公元1849年)曾任归绥兵备道台。
那时还是贵族小姐的慈禧就很喜欢吃这种“刀切”。进宫后做了皇妃的慈禧,每当回顾起这段往事,还亲点御膳房做些吃吃,但都不顺其口味,不如原来吃过的好。也许是选料制做过于精细反而弄巧成拙失去原样了。
▽刀切地域特点(产品特色)
“刀切”这一取名是依其制作方法而定的,直接了当毫无华丽的词藻,朴实确切,具有劳动人民直率的特点。做这种点心要先把面和好,铺上糖油酥,均匀的卷团成条状,用刀切成四毫米厚的片,每斤面要切十八至二十片,摆入盘内上炉烘烤成熟即可,从外观造型上,很象呼市一些古建筑的云头,又向蒙古民族服饰上的云花“回回”形状。
因此它有着鲜明的民族造型特色。刀切的制做,用料简单,成本低廉,但做工精细,工艺复杂。
▽下一个特产
▽更多新城特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