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不理包子
来源:网友分享关注热度(21589)包子,是我国经济实惠的大众化食品。以面食为主的北方,家家会做,人人爱吃;以米食为主的南方人也喜欢吃,全国各城镇几乎都有包子铺,包子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。那么,为什么独有狗不理包子誉满全国,名扬中外呢?
▽狗不理包子历史渊源(文化内涵)
饭铺、铺户都要有个字号-名称,尽管也有奇怪的,但是,象“狗不理”这么奇怪的却不多见,听来使人感到新奇,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。“狗不理”字号的来历,既怪,又不怪,大约在一百一十年前,武清县杨村镇一名叫高贵友的十三岁男孩,来到天津市繁华的侯家后,在一家卖馒头、蒸饼的刘库蒸食铺里学徒。
在旧社会,当学徒只能被人称呼小名一乳名。大家都知道,过去许多人家为了生下的婴儿能活长命,都要起贱名,南方的阿猫、阿狗,北方的狗子、旦子等等。高贵友的乳名就叫狗不理,刘库蒸食铺的掌柜、伙计人前背后都只叫他狗不理,常来的顾客们也是如此。
狗不理学徒四年期满出师后,积存些钱,也在侯家后租了一间门脸,搭上两个伙计,开了个包子铺,字号是“德聚号”。由于包子原料好,做法仔细,挺受欢迎,顾客很多。
高贵友是在这里学徒长大的,不少顾客都认识他,上门吃包子时仍然叫他狗不理,狗不理长,狗不理短,时间长了高贵友的名字被人们忘了,一提狗不理人们都清楚地知道是谁,连德聚号包子铺也变成了狗不理包子铺。
据说,袁世凯当直隶总督住天津时,进京曾带去狗不理的包子献给西太后,她还很爱吃。“西太后爱吃狗不理包子!”狗不理包子轰动了京津一带,狗不理包子铺的买卖更加兴隆,顾客盈门;一处不行,又开了分号;离开狗不理包子铺的师傅分散到全国各地,又有了许多“狗不理包子铺”,使得狗不理包子南北闻名。
▽狗不理包子地域特点(产品特色)
狗不理包子的制做,不仅工序多,而且极其讲究:一、制水馅,即做包子馅,肉要七成瘦三成肥的鲜净好肉,放上鲜姜,搅成细小的肉丁;先是一边搅肉,一边放好酱油,然后再一边放水,一边搅,最后放味精、香油和葱末,凭着不停的搅,制成水馅。
二、揉面,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,用适量的肥和碱发酵面粉,刚有肥花眼时,再加进适当的面粉和水,揉合成半发面。三、揪剂子,将和好的面反复揉和,直上光亮止,然后揪成份量准确,大小均匀的剂子,不能有大有小。
四、擀皮,每个剂子都擀成直径八点五厘米圆型,薄厚要均匀一致。五、打馅,每个包子皮里放的馅要一样多,一个皮里装三钱水馅。六、掐包,放好馅后要掐包,褶花要均匀、整齐、美观,每个包子的花褶不少于十五、六个,收口既不露馅,又不能形成一个面疙瘩。
七、摆包子,就是把包好的包子摆放在屉上,要摆放得间隔适当,排列得横平竖直,保证蒸熟后彼此不粘连。八、蒸(行话叫上大灶),时间火候要绝对掌握好,过火会瘪塌流馅,欠火会发粘掉底。
从狗不理包子制做的八道工序中看,不仅环环紧扣,彼此关连,而且确实要有过硬的功夫和技艺,特别是揉面、包馅和上大灶的技术更要炉火纯青。即便是专门学,也不是三、五个月能学会的,更不是两、三年能掌握好的。
正是因为狗不理包子铺拥有一批技艺精湛的工人师傅,才使得狗不理包子扬名中外,人人爱吃。那一个个雪白的狗不理包子,恰似一朵朵含苞待放的雪莲,十分精致美观,蘸上香醋、辣油,就着大蒜,真是咬一口满嘴香,肥而不腻,使人越吃越爱吃。